Wednesday, April 13, 2011

家鄉的味道

天氣開始轉涼了,嗯,是深秋了。

這麼冷的氣候,我卻突然想念起濕熱的家鄉印度同胞的鷹嘴豆。

依稀記得是每個週五晚,四舅會帶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到家斜對面的印度廟去。(剛剛去電訊問姐,她說是週四晚,不是週五,orz)

因為我家四周都是印度家庭居多,所以印度廟的成立是很理所當然的。我們以前租屋的屋主就是個老印度人,叫母努沙彌。

這印度廟為了讓附近居住的印度兒童都能繼承傳統、信仰興都教,每週四晚上(大約七點吧,我記得天都還沒完全暗下來)都會舉行念誦會。

沒錯,我們不是印度小孩,我們是臉皮厚的小孩。只要你夠小又能乖乖坐下來,你就可以參加。(姐說,現在的話,我只能派雅雅作代表。如今我的身型太大了。)

每個孩童都洗刷乾淨,全身香香的到廟裡,圍著圓圈坐下來(還是向著象神跪下?對不起,我真的忘了,我當時的焦點不在這裡),在 “叮叮朗朗”的鐘鈴聲與印度鼓的“氣力卡拉”的鼓聲下,跟著廟祝朗朗誦起淡米爾祝祷文。

這段祝禱文對當時年紀小的我來說,應該有長城那麼長,怎麼念都念不完,因為我滿腦子想的,是儀式結束時,廟祝將派給我們的食物。

好不容易,在連續幾個 “叮叮噹” 的聲響之後,儀式終於結束了。

廟祝讓我們自己去前邊點些粉在額頭,然後就派發我最期待的食物。

一般都是用香蕉葉托著的兩樣食品:印度式的甜糯米飯和鷹嘴豆。

那個甜糯米飯我也不太記得材料有什麼了,但好像有些腰豆和葡萄乾,味道香甜濃郁,大約是用牛奶和糖下去蒸的吧,反正我沒在留意。

我更期待的是那略帶咸辣味的鷹嘴豆!

這鷹嘴豆馬來文稱 kacang kuda (直譯馬豆),或洋人所說的 chick pea (直譯雞豆),反正都是用動物名稱的。

一般來說,新馬一代以前都是賣乾貨的,大概有半個小指那麼大,可是煮熟後,會漲一倍左右。

這印度廟的煮法我不清楚,當時年紀小當然不可能去問,如今只能憑記憶中的味道去煮了。

反正我只記得它的味道,有辣味、鹹味,還有biji sawi(油菜籽:mustard brown seed)的獨特香味。

既然想念,那就煮吧。

我買了罐頭的鷹嘴豆(煮熟的),兩澳幣左右。瀝乾。

拿些印度辣椒乾,洗淨,切段。

鍋下油,炒熱辣椒乾,逼出辣味,再下油菜籽。

爆香後,加入鷹嘴豆,下些鹽,起鑊。

用手指夾幾顆送進嘴裡嚐嚐,嗯,很香也很像,家鄉的味道。

嗅嗅指頭的味道,很香也很像,但還是少了一種味道。

馬上打電話給姐,這才明白,少了咖哩葉的香味。


家鄉的味道,還真複雜呀!

3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试试用烤箱烤chickpeas,也很不错的!

雅雅和茶媽媽 said...

請問,是罐頭的直接烤嗎?需要加什麼調味?

chiaki said...

拌点橄榄油,撒一点paprika powder 或 cumin powder,或盐和胡椒也行
google一下roast chickpeas就可以看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