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8, 2008

天兵妈妈

载自某亲子论坛


那天..帶小人去醫院打預防針..
大家都知道, 醫院常常要等很久..

後來, 聽到護士出來唱名: 王~大~明~ (實際名字我忘了..),
然後, 我就聽到旁邊ㄧ個媽媽對著他小孩說: ㄟ, 有人的名字跟你一樣ㄟ, 都叫王大明..

沒人應, 護士第二次唱名: 王~大~明~
才看那旁邊媽媽反應過來, 抓著他的小孩, 往診間跑去......

Tuesday, March 25, 2008

转载真实笑话

转载自台湾一讨论区:

小阿姨有一個小男孩....今年剛就讀小一 ...

滿口的童言童語 ....

真的是非常可愛.....可是今晚他的心情 好像不是很美麗....在餐桌上苦著一張臉..

' 佑佑是不是阿姨煮的菜不好吃呢想吃什麼跟阿姨說阿姨弄給你吃 '

我的媽媽親切的問著

可是只見我的小表弟還是搖搖頭 ......

於是大夥一直想逗他笑 .....

'佑佑有什麼事跟阿姨說喔她可以幫你 的'小阿姨輕說

原來是在學校發生一些事被老 師責備......

今天我的小表弟佑佑在下課時 間...跟同學在教室追逐嬉戲....

後來玩著玩 著...忽然同學惡作劇偷偷摸了他的小鳥....

他感到非常生氣.....又覺得被摸的感覺很羞辱....

於是哭著去找級 任 老師(女的)......

'老師XXX摸我的小鳥'表弟這時又氣又想哭 .....

'而且摸的很大力 '


這時班導找來XXX想要當面訓誡一番 ......

'XXX老師有沒有教過不可以隨便亂摸 人家的東西.....'老師很嚴厲口吻說...
!
'下 次不可以再這樣子知不知道'

'在摸之前要先 經過人家同意'

原本我的小表弟還很暗自慶幸 ......

沒想到這位級 任 老師竟然轉過頭來 口氣也不是說很好

'還有你 '

'難道老師之前所說的你都沒放在心上 '

'老師不是說過不可以帶動物或是寵物來學 校的嗎'

'誰叫你帶小鳥來學校''把小鳥交出 來放學後老師再還你'

..............................................................

聽到這裡....全餐桌的大人都笑翻了.......

飯都吃不下.......

只能說秀才遇到 兵......

好一個單純的 國小 老師阿

Friday, March 21, 2008

看在眼裡、明在心裡、輕描淡寫、淡然處之~

转贴 http://www.breastfeeding.org.tw/forum/discuz/viewthread.php?tid=44350&fpage=1

Mella 整理

這次學校的家長座談會依舊請到了很棒的講師,看到研習時大家討論的盛況與不斷的笑聲,相信家長們都在短短的倆個鐘頭中獲益不少,我自己也相當認真的做筆記,希望讓無法參加的家長也能分享到這麼精彩的幼兒情緒探討內容,進而幫助更多的孩子。以下是我紀錄到的內容,如有不全再請家長們補充。

秋香老師ㄧ開始就強調情緒其實只是一種「反應」,它是由外在環境、人事與內在經驗、習性、特質等交錯所構成的,在人智學中提到真正的「我」是要到21歲以後才會長出來(回想看看我們自己真正的成熟,是不是也是到高中、大學以後?),也才可以真正的管理情緒。

有家長問到孩子非常善辯,連轉移他都很難,該怎麼處理?秋香老師很明確的回應,現代父母的通病就是問孩子太多問題、過度尊重孩子的意見,當父母把問題一再丟回去給孩子時,孩子的感覺反而是迷惑、信任減少「為什麼大人什麼都問我?我該怎麼回答呢?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嗎?」,過度的詢問孩子或是每件事都一定要分析給他聽,其實是讓孩子更焦慮,只會刺激他「腦」的開發,卻忽略了在3-5歲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中段身體,也就是胸腹心肺的建構。

聽到這裡讓我不免和生活上的經驗做了聯結,很多父母在處理分離時,總是很理性的「分析」給孩子聽,「媽媽要去上班了,因為媽媽上班才能賺錢,賺了錢才能…,所以你也要上學…」,當然並不是都不要做解釋,孩子也該了解自己的責任與現實生活的狀況,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理性的分析過後,更需要的是再見面時的一個擁抱與親吻、週末親子共處時「沒有目的」的陪伴、晚餐用完後或睡前親暱的分享一本本的繪本。

秋香老師也提到並不需要什麼事都要尊重詢問孩子的意見,每天都問孩子「你今天是要吃麵還是吃飯呢?」,如果父母心裡早有決定,就請簡短明確的告訴他「我們今天吃飯呢!」,沒有必要聽到不是自己要的答案後,又想盡辦法的去說服孩子,這樣只會造成孩子養成「辯解」的習慣,因為孩子是世界上最維妙維肖的模仿者。我們該身體力行給他看,不過度刺激他的思考,當他養成過度用腦的習慣時,他的思考將習慣性的抽離他的身體,無法形成一個真正的我,更進而造成對於世界的冷漠感。

一個安祥合諧的環境是0-7歲孩子最需要的,成人的暴怒將會完全被孩子吸收到肉身與心靈當中,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任務是知道「我是被歡迎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可信任與安全的」。成人不該製造出讓孩子焦慮、緊張、害怕的環境,因為這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甚至有研究指出童年時期生長於成人不穩定情緒中的孩子,可能會埋下長大後得到腦、心血管的疾病的因子。

面對孩子的情緒時,成人該有確定自己的作法與想法的決心,然後幫助孩子轉移情境,用意是站在愛孩子、幫助孩子的前提,讓孩子去經驗自然世界的法則,當成人的念頭有一絲的不善時(偷懶、為自己找藉口、不忍心等),所有的策略就一定會失敗了。

越小的孩子(2、3歲)越要帶著他去做而不是只用口頭上重複的提醒告知。自由的遊戲時間更是需要的,因為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才會感受到他是「king」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被關注,而是自願、自發的去經歷,不然很容易就會成為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人。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不要讓他有過度的愧疚或是造成內心的負擔,一再強調「因為你不聽話,所以你不可以…」時,只會讓他內心的力量逐漸減弱、縮小、最後萎縮,盡量以自然的陳述輕描淡寫的帶過,陪著他一起經歷自然的後果,如果前一天已經提醒過要早起才能出去玩,但早上孩子還是起不來耽誤了時間,只要以「真可惜,因為今天太晚起了,來不及出門,好吧!那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在家做什麼吧!」的方式來表達,這樣自然後果的原則把握到了,更不會造成孩子的愧疚與壓力。

讓孩子知道我是做得到的(I am o.k!),而不是在大量的拒絕中生活。拿掉條件式的對換,因為只會造成孩子重點放錯、目標迷失,孩子該自己去了解大自然的法則,成人不要總想著要靠外在的力量去矯正他。

最後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現場忘了說,我在這裡補充)「面對孩子的情緒請『看在眼裡、明在心裡、輕描淡寫、淡然處之~』」。

Terrible Two

轉帖: http://www.breastfeeding.org.tw/forum/discuz/viewthread.php?tid=44891&fpage=1&highlight=

陳姝伶 博士 著
許多人談到 terrible two ,都以為孩子過了兩歲生日才開始。
事實上,terrible two 指的是孩子十八個月到三歲左右。
所以,如果你的 孩子不到兩歲就很調皮,不必擔心,完全正常。
而如果你的孩子一直到三歲都很乖也不用操心,那是你的福氣。
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terrible two的。

對我來說,terrible two會很困擾父母,
說穿了,完全是因為做爸爸媽媽的,沒有心理準備。
沒有心理準備那個嗷嗷待哺,完全依賴的小嬰兒,
可以變成一個行動自如,強烈好奇心,又很有主見的幼兒,
畢竟這前後的轉變太劇烈了。

幼兒一直到一歲時,慢慢發展出〝自我的概念〞。
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歲以前,以為他和媽媽是一體的)。
對這個發現,他會有二種心理的混合反應。
一種心理是焦慮﹕和媽媽分離成二個不同個體的焦慮。
所以,有些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的黏人。
沒看到媽媽,就哭鬧。主要是因為他害怕,不知所措。
另一種心理是對自己感到驕傲。加上學會走路,活動的空間增廣、加高;
再加上好奇心的驅使(智力發展上的一種渴求),他會想去探索四周的環境。
這個探索的行為,因為沒有足夠的智力來幫忙做安全或危險,是或非,
對或錯的判斷,常常惹得父母又驚又怕,又氣又惱的。
等孩子學會說話以後,(約二歲半),
一旦做〝錯事〞,爸爸媽媽責問之下,孩子有時會回答的頭頭是道,
甚至把父母說過的話背出來,一副很懂事的樣子。
但過不久,仍然再犯。做父母的,
更加懊惱﹕〝道理都知道,卻明知故犯,分明是和我們過意不去〞。
其實,這一階段的孩子,絕不是有些媽媽形容的〝人性本惡〞。
他們只是用他們有限的智力,用他們的方法─以說 "No"
最多─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父母應該替他們高興。
也應該鼓勵他們對自我的發展。讓他們可以肯定自己,對自己產生信心。

怎麼做可以陪他們渡過這一階段呢?除了以平常心待之之外,
有幾個方法是可以協助我們更心平氣和的渡過這terrible two的階段。

第一,減少說" No "的次數。孩子在這段期間,以說"No"最多。
請爸爸媽媽反省 一下,這個 "No"是不是也是這段期間
我們使用最多的字,甚至是我們先使用的。
對一個幼兒來說,爸爸、媽媽說"No"時要服從,
他們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權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
為了要得到〝 in control〞的權力(power),
孩子也以"No"來爭取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模仿行為。所以,父母親,
如果不喜歡孩子一天到晚把"No"掛在嘴邊,
那麼就請你們也儘量減少說"不必要的No"。

其次,對孩子說"No"的同時,請告訴孩子那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
減少說"No",請大家不要誤會成不能說"No"。
孩子正處於成長學習的階段,被告知那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對他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瞭解那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

舉例來說,孩子拿積木敲魚缸,與其說
﹕「小寶,不可以敲魚缸,再敲,打屁股。」
不如說﹕「小寶,魚缸可以輕輕的摸,像這樣(示範一下)。
媽媽知道,你會輕輕的摸。來,試試看。」帶孩子做幾次,
誇他一下,然後,進一步,提供孩子可以敲打的東西;
如塑膠桶子或餅乾盒子。告訴孩子﹕「這個盒子你可以敲。」
孩子可能會再犯,重覆示範。
可以對孩子說﹕「媽媽提醒一下,輕輕的摸。你會輕輕的摸的!」
一般而言,對小小孩行為的引導,提供他們可以被接受的情境,
教他們可以被接受的行為,遠比對他們一謂的說"No"大的多,
對幼兒的影響也會更正向些。

還有,讓孩子有自己做抉擇的機會。孩子喜歡做自己的主人。
提供選擇,正好滿足這個需求;而且,事情是自己選的,
通常會較〝心甘情願〞的做。舉個例子,孩子亂摔玩具。
可以對孩子說﹕「玩具這樣摔會壞掉。你有兩個選擇,
一個是不摔玩具,好好的玩它;另一個是繼續摔,
但是媽媽就把它收起來,不讓你玩。」
孩子如果繼續亂摔,就把玩具收起來。他若大哭,就讓他哭,
然後告訴他﹕「媽媽有給你選擇的機會,你選擇亂摔,我只好收起來啊。」
如此幾次之後,孩子碰到有選擇的時候,會好好的考慮,衡量輕重的。

當然,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這種方式,有一天,
也會被用來 "對付"做父母的。
我和女兒之間曾有這麼一段趣事,與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天,我正在準備晚餐。女兒突然跑來說﹕「媽媽,我要吃糖。」
我說﹕「快吃晚飯了,吃糖會影響食慾,不可以。」
女兒很生氣的說﹕「媽媽,你有兩個 choices,一個是讓我吃糖。」
我說﹕「那另一個呢?」女兒說﹕「另一個是你不可以說不可以。」
我聽了大笑說﹕「說來說去,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讓你吃糖。
不公平,我不答應。」女兒大哭 。
我說﹕「現在,媽媽也給你兩個選擇。
一個是你坐這兒哭到吃晚飯。你知道,哭對媽媽是沒有用的。
另一個是媽媽可以切水果或削一些芹菜或胡蘿蔔給你吃。
你告訴我,你要那一個 choice?」
最後,女兒拿著一根小黃瓜,高興的離開。

給孩子抉擇時,提出來的條件,絕不可以因孩子哭鬧而妥協
(這一點一定要堅持,有些孩子要哭上四、五十分鐘)。
而且,開出來的條件也一定是你做得到的.儘量避免開空頭支票,
孩子才會清楚知道媽媽講話算話,慢慢建立出你和孩子之間的規則,
親子之間才會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

Terrible two,在我的解釋是孩子首次發現自我,
試圖用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所惹出來的一些麻煩的代稱而已。
這種自我的追尋的過程,終其一生,將不斷的重覆出現。
我們常聽到的 horrible three和青少年反抗期,都是terrible two的延續。
只是各時期的表現,會因個人智力、心理、
人格和社會性的成熟度不同而不同。
這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能不先有的心理準備。
所以,就把這第一個階段當作是我們練習的大好機會吧!

Tuesday, March 18, 2008

我的孩子不上安亲班

台湾记者陈安仪的文章茶妈妈向来都喜欢读,觉得她的观点与众不同而且敢怒敢言,是个很真的人,虽然偶尔有些很奇怪的想法(像她对陈冠希事件的看法),但总体来说,茶妈妈挺赞成他的看法。今天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是为我的半自由身找个合理的理由,哈哈!

我的孩子不上安亲班

里头的几个观点很有趣:

感情的累计,很重要的是[陪伴]。

感情的银行,相处是存款,分离是提款。

Thursday, March 06, 2008

半自由身

从决定到真正半自由,前后经历了六个星期,这个星期终于开始了我的半自由身的生活。

很多人都很羡慕,说我可以藉着雅雅当令箭,过着太太般的生活。

嘿,他们还没搞清楚,那是用一半的血汗钱赎回来的半自由呀!

月底领薪水的时候,他们对我的羡慕就会去得无影无踪,说不定还暗地里嘲笑我的白痴,何必跟钱过意不去呢。哈哈。

为庆祝这半自由身的第一天,和雅雅两人悠哉闲哉的吃早餐,然后约好姑姑一起游泳,过后和爸爸吃午餐,接着到 Marina Square 血拼(雅雅又赚到姑姑买的小礼物!)。吃完晚餐爸爸特地来接我们,然后到干外婆家坐坐,回家已经累跨了。。。太充实的一天了吧!

Anyway, 最近比较在意的事是,无论何时都要感恩并珍惜自己身边的人事物,生命,何其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