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05, 2007

我不要」的反抗期-2歲

李駱遜(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
家有兩歲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他搖頭說:「不要」;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他也拒絕:「我不要吃」,幾乎要他做什麼,都是以「不要」來回應,或堅持自己的意見、主張,令家長生氣,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要不要好好管教?該如何管教?

由他們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美國人還將這時期孩子的行為稱為「Trouble two」,就表示這是一個麻煩階段的開始。然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從孩子漸會說話,能以話語表達意念;會走路,擴大行動的範圍;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凡事都感新奇,都想探索、模仿、了解,因此他的小手、小腳、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逐漸可以獨立自主,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此外,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但是限於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並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卻拒絕穿襪子;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不肯更換。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你要往東,他偏要向西,十分不合作,造成父母親的困擾,親子關係亦緊張。

當孩子常常表示「不要」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是看誰比較厲害,使對方讓步?或強迫孩子服從,使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

1、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以「我是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

2、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以及他想要怎麼做,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是不是這樣啊?」多試幾次,了解他的想法。

3、提供一些選擇,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他可能不願意,但告訴他「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

4、當孩子肚子餓了、睏了、生病了、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要孩子聽話、合作時比較不容易。因此,如需他的合作,最好避開這些情況,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

5、訂定行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譬如玩得正起勁,拒絕吃飯時,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熊熊的肚子也餓了,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他吃一口,你吃一口,看誰吃的比較多,就會長高高、壯壯的。」

6、以「我們一起來做」的方式,教他如何做,跟他一起做,鼓勵他自己做,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從「做中學」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會過去摸摸、拍拍,此時趁機告訴他:「你也好喜歡弟弟呀?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來,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像這樣,你看他好舒服唷!謝謝哥哥!」

7、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要常常變化,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而有安全感,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刷牙,洗完後換上睡衣,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或親親他、抱抱他,再留盞小燈睡覺。

 

當孩子想要自主,想要自己做事時,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應多鼓勵他嘗試,邀請他一起做,減少阻止他的想法。不可有時鼓勵,有時限制,讓他無所適從,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急於替他完成,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照顧自己的能力,走向獨立、自主。

2歲兒童的心理特點-轉載

孩子到了1歲左右,可以自如爬行,可以站立片刻,發育快一些的還可以獨立幾步。手眼活動從不協調到協調,如可以自如地自喂餅干,五指從不分工到有較為靈活的分工,如可以用食指和拇指對捏糖塊。雙手從“各自為政”到能夠互相配合,如可以一同擺弄玩具。精細動作獲得發展,如可以獨自抱著奶瓶喝奶,打開瓶蓋,把圈圈套在棍子上等。
1歲多的孩子可以聽懂自己的名字可以聽懂一些簡單的詞匯,會叫爸爸媽媽,能同成人一樣可以分辨聲源,有了明顯的回憶能力,可以想起很久前記住的事情,將之運用於當前的“工作”中。可以模仿大人的動作。

這時能隨著節奏鮮明的音樂自發地手舞足蹈,並努力配合鮮明活潑的音樂節奏做動作,會初步分辨顏色,喜愛色彩鮮艷的玩具,愛看漂亮的人臉,愛看圖畫書和大而鮮艷的圖雜。

能聽懂媽媽的話,可以聽懂常用物品的名稱,開始學說話,可以用簡單的詞匯表達自己的意思,如用“汪汪”代表小狗。他們害怕陌生人,害怕陌生,怪模樣的物體,害怕未曾經曆過的情況。這時有明顯的依戀情結,喜歡“跟”媽媽的“腳”,媽媽去哪里,他就跟著去哪能里,喜歡與成年人交往,知道大人是高興還是生氣,會設法引起大人的注意,如主動討好大人或者故意淘氣。

和小朋友有了以物品為中心的簡單交往,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交往,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識,可以把自己和物品區分開,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了最初的獨立性,會拒絕大人的幫助,願意自己動手,而且可以做些簡單的事情。

一歲半到2歲的孩子,不管看到或聽到什麼,總是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急速成長,幾乎把所有精力都花在記事物的名稱上。孩子一旦知道所有的東西都有名稱后,就開始胡亂提出問題想要記起新的名字。而大人對此詢問法通常不加理會。不過2歲前后的“問題階段”所問內容都相當單純,只是令大人感到羅唆罷了。孩子就是由這種方法來記人名及事物的,這也是一種聰明的表現。

進入2歲的孩子,面臨著許多需要學習、掌握的東西,他也開始自己思考問題,會不斷地提問,但當你在教孩子時,你會發現那些非常簡單的事物,他怎麼就那麼難懂,總是會搞錯。所以你要耐心,不要以你二、三十年生活去跟他不到2年的經曆相比,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世界對他來說很復雜,需要你的引導和解釋。

孩子到了2歲左右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了逃避父母的保護和自我意識強烈,正在嘗試獨立自主,父母若不馬上適應這種急速的變化,只會帶來泄氣和灰心,如果順著他,也許反抗心還不至於太強,其實一個可愛且有依賴性的孩子試著反抗,這對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多少產生點反抗意圖,較能激起他應對人生沖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

在2歲孩子的成長中,最明顯的是運動功能的發達,所以當孩子眼睛一張開就開始吵吵鬧鬧。這時他們的思想也逐漸成熟,而且趨於復雜化,大人這時不可再一味地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喜歡凡事都有規律性,看電視的時間若加以分配,讓他在固定的時間看喜歡的節目他會很高興。

這時對時間的知覺是較大含糊性和局限性,他們從成人那兒模仿學到了一些有關時間的詞語,但卻不能把它用在正確的地方。說明了孩子對時間概念的認識還末清晰。他們的注意力從1歲起就開始不斷地發展,一般來說,1歲半時能集中注意力5-8分鐘,2歲10-20分鐘,能長時間地注意一個事物,自己也能獨立地玩較長的時間。

這時應讓孩子更多地參與日常生活,在這些活動中,即能促進一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讓你的感受到孩子給家庭帶來的無盡快樂,而且還能在活動中教孩子數數、認識事物,教孩子說話,培養他獨立的能力,愛清潔、整齊的生活習慣。

2歲娃--媽咪!請讓我自己來

出處:bobo小天才雜誌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有許多功課要學習。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協助孩子邁向獨立自主之路;而在教養過程中,亦常陷入「該與不該」、「要或不要」的苦惱之中,進退失據。親職教育專家賴慧滿,將以入淺出的方式,與你分享她的專業經驗。
作者/賴慧滿

我才踏進運動教室,就聽到幾位孩子已經長大的媽媽級同學,對著一位身旁有著年約2歲小孩的年輕媽媽說:「喔!2歲的孩子,貓狗都嫌。」接著,當然談的都是2歲兒有多麼不聽話,多惹人厭!

2歲兒其實不可怕
聽了一會兒,我終於有機會開口說:「2歲的孩子是這樣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看起來喜歡的是我的,看起來像我的也是我的,只要我認為是我的,就是我的。」這樣的2歲,就期待孩子從小就學會講道理的成人來看,當然是小惡霸,蠻橫又不講理。
我們很容易看到2歲兒容易失控又嚇人的情緒張力,一生氣就會動手打人,宛如山洪暴發!接著,我們可能看到氣急敗壞的父母,聲調越拉越高或語帶恐嚇,深怕那魯莽的2歲兒又要出狀況。其實只要能理解2歲兒的身心發展特質,知道如何與之共處,狀況就不會那麼糟了。

2歲兒身體需要動
1歲半至2歲半的小寶寶,身體需要動,那是生命深處的一種需要!小寶寶的全身上下都需要靠著「運動」來讓自己走得更平穩,動得更協調。他需要爬上爬下,需要行走,讓自己的肢體動作之間能更連結,動得更順暢。他無法接受太多的「不行」、「不可以」等禁止指令,那會讓孩子「卡」住,或是乾脆完全的抗爭——例如發一場無厘頭的大脾氣。
只要寶寶動得足夠,他自然就會安靜下來,他會睡得好,也吃得好。寶寶只是想要長大,他的需要是單純的。如果你假想自己才是剛破土而出的小樹苗,就會了解伸展自己有多重要,這需要好多好多的空間呢。
2歲的孩子,會走、會爬、會跑,他初嘗到掌控自己的幸福滋味,要叫他停、不可以動、不可以拿、不可以跑、不可以說、不可以叫……那是全然與他的身心發展需求相違背的。因此,要與2歲兒相安無事的和平相處,就是順著他的動能,和他一起動起來。

2歲兒就是愛模仿
2歲的孩子喜歡模仿,看到成人做什麼,都想要來湊一腳。如果成人叫他不要做、不要碰、不要拿,他可能當場就會發怒。因為,他真的想參與,也想和別人一樣「會幹活」。這時候,最好就是派給他工作做,幫著他、看著他、教他做,確定他可以做到就放手,讓寶貝自己來。
建議家長可以讓2歲兒自己做早餐,給他抹醬刀和果醬,讓他自己慢慢幫吐司穿上一層果醬的衣服。再陪他把吐司切成細條塊,寶寶就會吃得高興極了。他喜歡動手來做。有些簡單的工作,2歲的孩子都愛做。你會發現小寶貝真的長大了,會照顧自己,也熱心助人哩。
如果你發現孩子的興緻高,可以讓寶寶有更多的美勞素材,畫畫、貼貼、捏捏、揉揉……陪著寶貝玩的同時,用更多的機會和他互動與交談。寶寶才會有機會學習更多的字彙,在更多的情境下來表達。當您給了他很多做事的機會,寶寶就沒有時間去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事了。

2歲兒喜歡被肯定
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先為孩子準備友善的生活空間,讓孩子有擺放自己物品的位置。這對寶寶有個非凡的象徵意義:就是我真的有個位子,在我的家裡!寶寶可以自己拿鞋拿襪,脫鞋脫襪。
寶寶會知道哪裡可以自己拿水杯喝水,哪裡掛衣服。寶寶知道自己的牙刷放哪兒,也知道水杯漱口後該歸位何處……這些,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可以幫助自己,而不需要事事求助於成人,這對寶寶的自我概念會有正面的幫助與影響。
我看過1歲半而不會說話的寶寶指著照片菜單,點出他要的蘋果汁,搖頭無聲地彷彿在說「NO MILK TODAY」!那一天,他與照顧者都擺脫了餐前胡鬧時間的折磨。我也看過近2歲的寶寶,搖晃地走著,把香蕉皮丟入廚餘筒裡,當他臉上露出「我真行」的面容時,真是可愛極了!

2歲兒喜歡自己做
2歲兒不該是機器人,不是我們成人說什麼他就照著指令做的機器人。真是這樣,就慘了。2歲兒的本性就是「我只能當自己」,他無法違背自己的心意去順從他人。
他們只能在父母或成人試著與他們合作,或是順著他們的需要下,耐心又耐性的引導他們,才會學到順從與合作。不過,只能越做越好,卻無法像成人一樣順服!那需要很多的學習與自我控制,更需要花上多年的成長才有辦法辦到。
不過,要相信他。2歲兒已經可以做很多事了,當你越給他機會,他就越有機會向您展露:「我真的可以做到,請相信我喔!」

六歲以前,教什麼最重要?

有句話說"六歲定終身",表示六歲前的教育很重要,但是這段時間到底該學些什麼呢?又該怎麼做?

根據教育專家指出,六歲前最重要的應該是心性的培養。怎麼說呢?因為人生最應看重的不是財富 名利 地位,而是能不能過得快樂;而一個人生活是否快樂,則取決於他的心性;心性善良則快樂,不好則痛苦。

心性教育包括以下五項--
一:使孩子易於感動-孩子若有一顆感動心,就能欣賞世界上美好的事物。
  要培養一心性,父母需以欣賞的態度來看待孩子的成就,以及世間的萬物,也就是多肯定孩子 讚美孩子,並陪他一起感動。

二:讓孩子懂得感恩-能感恩的人,就能珍惜所所擁有的一切,不會因抱怨不滿而產生痛苦。父母應常常告訴孩子:"這樣已經很好了。"也應該讓孩子體會到任何東西都是得來不易,如此,自然能培養孩子一顆感恩的心。

三:讓孩子能體貼他人-能體貼別人,為別人著想,也就能向對方付出關懷,人際關係將因此親密融洽。父母若能多以孩子的立場想一想,不要只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要求孩子;遇到某些事情同樣教孩子:"如果你是他的話,會怎麼想?怎麼做?"

四:使孩子心胸寬闊-有寬廣的心,就能包容不同的或不盡完美的人事物,社會也才能和諧穩定。父母應多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包容別人的異質性。

五:使孩子懂得容忍-環境充滿變化,也往往不是人力能夠改變的,所以必須具有調適的能力,才能過得從容愉快。父母應常常提醒孩子:"不是你想如何,就能如何。"並引導孩子去克服困難,找到生活的平衡點。

六歲以前宛如白紙,大人的心性如何,往往也是孩子心性形成的關鍵,所以教育孩子之前,別忘了先修養自己喔!

Sunday, December 02, 2007

靈性醫療[中]

原文出於2007年11月15日出版之琉璃光雜誌


殷可醫生是一位行醫超過 40 年的資深醫生,他從一九七二年開始便以史丹勒博士所創的人智學為主的醫學來幫人治病。今年 6 月,他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Crestone 為琉璃光的學員上了二個早上的課,以下便是他上課內容的摘要。
靈性醫療[中]

飛利浦.殷可醫生

潘定凱翻譯 謝美芳整理

[接上期]

我想以佛陀講過的一些話來開始今天的課程。

﹁ 不要相信你所聽到的話。不要因為這是久遠以來許多世代傳下來的傳統就相信它。不要因為這是許多人講的謠言就相信它。不要因為這是古老的聖者所說的話就相信它。不要相信推測猜想,也不要相信那些只是你習慣認為它是事實的事情。不要因為它是老師或長輩所說的話,就相信它。只有在你自己觀察、分析、思考之後,在理念上講的通,而且會造善業,然後你才接受它,以它為你生活的原則。」

有些人對於疾病是來自業力的說法有所疑問。我想再說明一下,看是否會解除你的疑慮。問題乃在於如何看待疾病才是一種健康的態度。我們應該尊敬疾病,但是不要懼怕它。疾病就像一個很危險的動物,如果你害怕這個動物的話,也許會讓牠變得更危險。我們應該一直都是以尊敬的態度來看疾病。但不是說要對疾病臣服,而是要放下自己的小我並瞭解到在疾病中正是真我試著展現的時候。所謂的小我是在靈魂的層次,所謂的真我是在靈性的層次。在生病的時候,我們要把小我踢開,然後真我才能展現。我們一定要假設疾病會來到我們身上是有一個很好的理由的,雖然你還不知道這個理由,也許是很久以後我們才明白它的理由。如果我們對這個理由完全沒有興趣的話,這個病可能持續的一直來,也許來的方式不太一樣,但會一直來,直到你對自己的健康真正有興趣時才會停止。

我們要有好的判斷力、分辨力才知道什麼是對疾病實際有幫助的健康觀念。有些病自己會康復,就好像燒火,油料燒盡就沒有了。如果你要照顧別人的疾病,無論如何絕對、絕對不要怪這個人的疾病,但我們也不要鼓勵他說疾病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在疾病中學不到什麼東西。我們身為康復者或醫師,應該絕對不要假設我們確實的知道這個疾病對病人的意義。我們要幫助生病的人,如果他有意願,讓他能找到疾病的原因及從中學習到東西。醫生永遠不能假設他能知道病人的業力。所以醫生要完全忘記有業力這回事,盡自己的力量去醫治病人讓他得到健康、長壽。沒有醫生可以改變他的病人的業力,但是病人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業力,只要你願意改變自己,進入真我要你改變的態度、想法、感受及習慣。康復師或醫生可以支援或鼓勵病人做這些改變。

現在我們要討論不同的疾病。人分成四個層次,靈性、靈魂、生命及身體,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組合以呈現兩極化的現象。現在所說的兩極,和古代所說的陰陽兩極也許不完全相同,但很類似。一個極端在人的腦內,另外一個在人類的腹部、消化的部位。這種所謂的極性是來自天上。天上怎麼樣,地上也怎麼樣,所以人類是上帝、神的形象。在古代,人類認為太陽就是神,他們並不是相信太陽就是一個神,而是他們感受到了太陽就是一個神,因為他們有所謂的天眼。他們看到了太陽有兩個特性,一個是光,一個是溫暖。當然他們知道如果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命都會死亡。他們感受到在光之中有智慧,在溫暖中有愛。

當這些靈性的力量運作在物質上的時候,祂們造出不同的物質。光照在物質的外面,光給了智慧、外形、模式,讓物質形成一個形狀。就像石英的形成一樣。智者說﹁ 石英是由光所造出來的,也是為了光而造的,因為它可以把光透射及反射出來。」石英是由一些特定的幾何形狀所組成,這是所謂的天界的幾何形狀顯現在地球上。造成這個形狀的力量也在我們人類體內造出神經系統、腦、感官器官等。光給了一個方向性,讓石英、水晶能運用實際的物質造成它的形狀。它的特性是它有反射的功能,就像我們人的腦一樣可以反映出我們所想的東西,水晶也可以反映和傳導光。我們人類有內在的光。在我們的思考、想法、神經系統中都有內在的光。這是靈性的光,現在所有的儀器都沒辦法測出。但是這個光在我們身體的腦、神經內運行之後,最後分解、展現出的電脈衝是可以用儀器測得到的。這是其中一個天界靈性的展現。

另一個特性是溫暖、愛。那就不是只在物質的外面了。它愛這個物質,所以它就深深的沉入這個物質之內,物質變熱開始燃燒,這就是犧牲的時候所造成的火。古代的人,當他們想要對天表示敬意的時候,做的犧牲就是燒一些東西,這些煙氣就會上升到天界。古代的智慧說﹁火是會吸引的」,這樣做是希望吸引天界的靈性下來祝福他們。所以靈性如此運作的方式其實是一種毀滅,它進到物質之內燃燒把它毀壞掉,是為了要吸引更多的靈性。這是一種為了要得到新生的死亡。這個過程在我們身體裏持續不停的運作,因為我們的細胞是不停的死亡的。細胞在消化系統及肌肉之內是死亡最快的,新的細胞也不停的替換它們。所以當靈性是以溫暖來展現的話,就是不停的毀壞、不停的新生物質的身體。通常而言,在七年之內我們身體舊的細胞都死亡過一次了。在座的每一位,在七年前對你的身體而言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靈性是以這兩個方式不斷的生長、毀滅,雖然物質的細胞都替換了,因為還是本來的靈性,所以我們還是本來這個人。

看這兩種陰陽特性如何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展現是很令人著迷的。希臘的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eles],他是在蘇格拉底之前,他有一點天眼,他也發現到同樣的極性,他把光的特性叫做宇宙,暖的特性叫做混沌,他也將這兩個特性稱為恨與愛。在古代鍊金術,則是鹽和硫磺,鹽也是形成石英的原料,硫磺會燃燒。德國的詩人哥德[Goethe]說是收縮和伸展。

史丹勒說是宇宙的異感和同感。以人的靈魂來說的話,是思想和意志力。以人的身體而言則是神經和血液。如果說以疾病而言就是硬化和發炎。[見表一]

美國的詩人福斯特[Robert Frost]也感受到了這兩個原則,他寫了一首詩叫做﹁火與冰」,我想唸這首詩給你們聽。

有人說世界會在火中毀滅

有人說會在冰中毀滅

我從慾望的滋味中

同意喜歡火的人

但是如果要毀滅兩次的話

我想我對恨已有足夠的瞭解

所以我可以說

以破壞力而言

冰也有足夠巨大的力量毀滅世界

不管是史丹勒所要講的或是我所要講的,基本上並不是要告訴你很多事情讓你記在腦袋中。我想引用史丹勒說的話,他在書中說道:﹁沒有所謂絕對的真理,每一個真理在它的時代都有它特定的任務。真理就像世界上每一樣東西一樣也會進化。真理就是所謂天界的靈性,但這天界的靈性有很多不同的形象。我們的任務是要進入另外一個人所說的真理中。我們要讓那個人明白我們也尊重以他的層次所見到的真理。每一個人要學習的是我們要能容忍每一種真理示現的方式。愛是超越意見的。能對別人有興趣是一種愛的表現,如果大家都互相有興趣的話,任何意見的爭執都能解決。」

任何的疾病都是因為身體突然超過他本來應有的狀況。就如同現在我們講到的原則有陰、陽,有冷、熱。在消化時,腹部要是暖的,冷的時候是沒辦法消化的。當你要思考時,頭部是要冷的,頭部很熱的時候是沒辦法好好的思考。我們不斷的有一種能量在溫暖我們的身體,這能量是在我們的血液、循環、心臟裏。同時我們的身體裏也不斷的有一種讓我們涼下來的能量,這種冷的能量在我們的腦及神經系統之內。如果這暖的能量超過了,就會有所謂發炎的狀況。如果冷的能量太多了,就會造成硬化。

到底什麼是發炎呢?長青春痘、喉嚨痛、感冒、肺炎,任何我們認為感染的疾病都是屬於這一類。﹁感染」其實是很新的理論,是從路易斯.巴斯德細菌理論開始。現在我們不說發炎了,而是說﹁我們被感染了,有細菌、有病毒」。但其實細菌、病毒並不是真正的原因。自古希臘、古羅馬即知道發炎有四種現象:發燒、痛、紅、腫。發炎是一種毀滅,因為這是一個火的過程、暖的過程。在暖的運作過程中,是靈性在毀滅物質,是要毀滅我們身體中舊的組織。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不斷在整修的房子,如果我們不勤快的去整修它的話,房子就會變老、退化。一旦開始退化,我們的靈性就會說:﹁我得把那些東西銷毀掉,因為已經開始腐化了。」

還有其它造成發炎的原因,任何讓我們中毒的東西,我們吸入的任何化學毒素,都會產生發炎的現象。就像吸煙,會引起發炎。因為煙焦油會吸到我們的肺中,我們的靈性不要任何外在的物質到我們體內。所以我們就會有氣管炎、肺炎。此時靈性會開始分解我們身體內的物質,不只分解煙焦油,也分解已經吸收了煙焦油的細胞。在這個毀滅的過程,會造成我們的肺中有許多毒素。在廚房中餐後沒好好的清理而將食物放在外面,食物開始發臭就會吸引蒼蠅。然後科學家到你的廚房說:﹁我有解決的辦法,我會把所有的蒼蠅都消滅掉。」可是他沒有清理廚房。這種情形就像是吃抗生素來解決病痛的情形。你去看醫生因為你吸煙而得了氣管炎或肺炎,你發燒。醫生拿你的痰去做細菌培養,然後他說:﹁你的痰中有細菌,我們要把它們殺掉,這是抗生素。」你謝謝醫生,因為你很怕氣管炎或肺炎。但是,抗生素殺掉細菌,其實細菌扮演的角色只是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火。這火、發炎是由免疫系統所產生的。細菌只是刺激產生發燒、痛、紅、腫,這些症狀都是免疫系統所產生的。這是我們內部的火,這個火的油料是你吸進去的煙焦油。細菌本來就在那裏,因為它們就喜歡那些垃圾。免疫系統產生火來殺細菌,也將煙焦油溶化,把這些排出體外,所以我們就咳出濃痰。我們一吃抗生素,這整個過程就被關閉了。本來要排出的毒素就重新的存回體內,它就一直存在那兒直到你下次得到氣管炎。如果每一次氣管炎我們都吃抗生素,到最後我們就不得氣管炎了,我們只會得肺癌。

有兩種治療發炎的方法,一種是讓它從身體中出來,另外一個是把它推回到身體裏。第一種方法,將它從身體中排出來的是康復的方法,第二種方法是現代醫學所用的方法,是壓抑的方法。當你一直把這些需要排出的毒素壓回身體時,就有可能變成癌症,雖然不一定會變成癌症。

如果是一種急性的發炎,會發高燒,肺炎在有抗生素之前就是會這樣的,它會發燒,排出廢物,病人會出大汗,出汗後燒就退了,肺炎也好了。目前世上大部分的地方仍用這個方法來治發炎。我曾經有一位病人來自非洲,他是非洲人,他看起來非常的健康。我問他:﹁在你小時候,你發燒時,你父母如何照顧你?他們有量你的體溫嗎?」他笑了,說:﹁沒有,他們把我包在毯子裏一直到我出大汗,可能會很久,但出大汗後,我就好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當你有急性發炎、發燒時,有可能自己痊癒,但你也有可能死掉。有可能靈性把你所有的毒素都排出來,或者靈性就走了,你就死了。醫生的工作就是看到底發生哪一種情況,如果你的靈性看起來是要走掉了,那你就需要使用抗生素。通常不是那麼困難判斷哪一種情況在發生。身為病人,只要你不是對這個疾病很恐懼,通常可以知道自己病情有多嚴重,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把毒素排出或是你已經受不了,需要幫助了。使用抗生素是要看情形的。如果一開始生病就使用抗生素,那你就是在壓抑。如果已經病了好幾天,而且覺得沒有精力了,可能你已排出百分之八十或百分之九十的病,只剩下百分之十需要幫忙,你在那時候使用的話,則只壓抑百分之十,這留下的百分之十可以在以後再排。

我在紐約上州執業時,很多小孩發燒、發炎,通常我都能不使用抗生素來幫他們渡過這個發炎期。有一次,一個小女孩發高燒,病得非常厲害,她得了肺炎,你可以感覺到這次發炎非常嚴重,她已經受不了了。我知道如果不是送她去醫院就是得給她抗生素。我給她抗生素,吃了後有效就開始降溫了。這是在她生日之前。在那之後,小孩的母親說這孩子好像不是原來的她了,很容易被激怒,好像[她的靈魂]在她的身體內很不舒服,但是她並沒有生病,只是很容易被激怒。這次的肺炎是用抗生素壓下來的。一年之後,又是在她生日之前,她又得了肺炎,這次不是很嚴重。我告訴她媽媽:﹁我認為這次我們可以不用抗生素讓她渡過這段時期。」這是她上一次沒有排掉的百分之二十,等到她第二次康復後,她媽媽說她又回復到以前的她了。所以你得找一個醫生了解康復和壓抑的不同。

許多傳統的醫學經過千年的使用,流傳下來有三種證明有效處理發炎的方法,這三種方法都是要把病排出去。有一個古老的說法說:﹁你一定要把內在的東西釋放出來,你釋放出的東西才能拯救你,如果你不把內在的東西釋放出來,你沒釋放出的東西就會害死你。」真正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是長期的憤恨不平。憤恨不平是指把憤怒一直埋藏在心中,很多年都不排出來。康復憤恨的方法就是要放下、原諒。你把這情感釋放出來後就能拯救你。如果你把這怨恨一直埋藏不釋放的話,就有可能變成癌症讓你死亡。在你的意識、靈魂層次的毒素最後會在肉體上顯現。怨恨就像我們靈魂的毒藥,我們的靈魂想要排出它,所以將它推到我們的身體裏,最後變成癌症。就像下雨,怨恨就像天上的雲,但是當它降下到身體上時就變成收縮、硬化的病。這種埋藏、壓抑的感覺是一種收縮、硬化的能量,原諒則是一種釋放、擴展的能量。

古代所說的三種治療發炎的方法,第一個就是那位非洲病人所說的方法,發汗。第二個方法是斷食,第三個方法就是經過排便把它排出來。這些都是很有用的方法。通常我的病人如果發炎,我會叫他睡覺,把自己包暖一點,吃一點瀉藥,不要吃任何蛋白質類的東西。古代的講法﹁讓發燒挨餓」,所以在發燒時不要吃蛋、肉、魚、甚至豆腐,只吃一些清淡的食物。

如果你經常都是生冷的病,如果你習慣把情感隱藏起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你發個大燒。發燒是癌症的天然敵人。它可以預防癌症。如果你已經有癌症,而你能夠發個燒,它也可以把癌症打散掉。不只是癌症,任何屬於硬化的病都可以打散。

在一九二二年,一位歐洲的精神病醫生,他用發燒的方法來治療在當時是無法醫治的梅毒而得到諾貝爾獎。梅毒這個病是以發炎開始,然後硬化,最後損壞到腦部。現在,遍及美國及全世界的萊姆症也是由發炎開始,最後在神經系統形成硬化的問題。本來是熱的病,後來演變成冷的病,這是一種退化的現象,造成神經系統退化。這位醫生把瘧疾的病菌注射到病人體內,病人發高燒,他治好了數千名的病人,也得到諾貝爾獎。這証明發燒可以治療留在身體內的廢物。如果你有像一塊水晶一樣的東西留在你身體內,恐怕會很不舒服。你應該祈求發燒把它燒掉,然後咳出來就沒事了。這個水晶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憤恨。 [下期待續]